艾乐松,男,汉族,1990年出生,山东梁山人,中共党员。2014年,艾乐松通过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赴第十四师四十七团医院参与志愿服务,成为当地首位中医医生。服务期满后,他选择留在四十七团,一个人撑起了医院的中医科、康复科,成为远近闻名的“沙海小郎中”。2021年,荣获兵团“弘扬兵团精神和胡杨精神、老兵精神”时代新人荣誉称号;2025年,获评第十二届“兵团青年岗位能手”。
扎根兵团,白手起家创中医
2014年7月,毕业于山东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的艾乐松,响应“到西部去,到基层去”的号召,毅然告别家乡,奔赴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十四师四十七团。彼时的四十七团医院医疗人才匮乏、设备短缺,尤其缺乏中医力量。面对没有中医科、没有老师、没有像样诊室的困境,艾乐松没有退缩。他主动请缨,积极争取院领导支持,迅速列出清单购置设备、寻找诊室,短短数日便建起了中医科。他通过宣传,让团场职工群众知晓中医能治疗颈肩腰腿痛等常见劳损疾病。
2017年2月,北京援疆医生黄希忠的到来为四十七团中医科发展注入强劲动力。艾乐松虚心求教,在黄医生指导下,中医科诊疗项目从最初的针灸、拔罐,扩展到中药汤剂、穴位贴敷、穴位注射、中药熏蒸、离子导入等几十项,床位也从2张增至14张。服务能力的显著提升,更加坚定了他扎根兵团、服务边疆的决心。
视患如亲,仁心仁术惠万民
艾乐松的中医技术,通过治愈退休职工宿凤英的严重腰椎间盘突出伴滑脱得到了有力证明。他查阅典籍、请教师友,精心治疗,成功解除了宿凤英多年的痛苦。这一病例成为中医科被团场职工群众广泛接纳的起点。患者口口相传,求医者不仅来自本团,更有周边团场乃至和田市区的群众慕名而来,诊室外常排起长队。
十多年来,艾乐松始终待患者如亲人。他善于结合中医中药、康复理疗、针刺艾灸及当地生活习惯、风俗,为患者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他坚持为困难职工免费诊疗、上门服务,每季度深入周边乡镇为少数民族群众开展免费义诊、送医送药。据统计,自中医科成立以来,他共诊治患者13万人次,开具中药饮片10万余贴,极大缓解了团场职工和周边各族群众看病难的问题,让中医药的便利惠及边疆。
守正创新,传承弘扬育守正创新,传承弘扬育新人新人
作为新时代中医药人,艾乐松积极钻研,勇于创新。他怀着对中医药的热爱,结合临床实践,成功研制出三伏三九贴、关节止痛膏药布,并在运用特色疗法治愈斑秃、日晒白斑等皮肤病方面取得突破。他注重融合民族医药精华,将维药蜜膏改良为中药蜜丸,将传统“孜买地”疗法改良为中药膏膜配合红外线疗法,并探索运用穴位埋线治疗慢性病、穴位注射治疗疼痛及内科疾病等。这些创新不仅显著降低了患者治疗费用,提高了疗效,更赢得了各族群众的广泛认可。
从初出茅庐的学生成长为科室带头人,艾乐松历经风沙洗礼,始终铭记“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的初心使命,身体力行地践行着兵团精神和胡杨精神、老兵精神。2023年,他开设中医适宜技术培训班,招收并培养了周边乡镇16名少数民族学生,其中4人已留在中医馆工作,为中医药在边疆的可持续发展播下了种子。
艾乐松常说:“青年人就是要志在四方,要实现自己的价值才能拥有美好的回忆。”他用自己的青春、学识和行动,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深深扎根,让中医药文化在边疆少数民族聚居地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将医者仁心的芳香,散发到每一个需要的角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