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建引领强化共同体组织保证
党的建设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最根本的组织保证。从基层党组织的“神经末梢”到党员队伍的“多元协作”,新疆的党建工作始终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
新疆有108个县市区,1162个乡镇街道,11798个村社区,每一个基层组织都是肌体的“神经末梢”。温泉县扎勒木特乡博格达尔村就是其中之一。
博格达尔村。图片来源:博州党委宣传部
博格达尔村人口少,不到200户居民,户籍人口只有450多人,10年前常住人口还不足户籍人口一半,村子冷冷清清。可如今博格达尔成为了网红村、旅游致富村,好不热闹。
这其中有两个关键变量,一是温泉县2016年投入1.3亿元改造农村公路,打破交通制约发展瓶颈;二是从2021年开始支持村子探索“产业+文化+旅游”模式。
村党支部书记阿衣古丽·居马太认为,通过发展旅游博格达尔实现了蜕变。全村年人均纯收入超过2.5万元,日均接待游客5000多人,解决100多名本地群众就业,正是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通过“政策支持+组织引领+党员带头+全村努力”得到的结果。
阿衣古丽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在打造戍边文化主题村落、成立旅游合作社、对农房进行微改造精提升、评选五星级民宿、招商农副产品加工企业等具体工作上,都是党支部给大家伙儿做思想工作、讲发展前景,工作做不通就先让村民中的党员带头干、做示范,当游客涌进小村子、人气越来越旺,村民们也就看到了致富希望之光,更愿意团结在党组织周围。
这种扎根基层的组织力量,如同看不见的纽带,将各民族紧紧联结在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大家庭中,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最坚强的政治保证。
共同发展夯实共同体物质基础
克拉玛依有一家新疆坤隆石油装备有限公司,他们的技术骨干卡米尔丁·玉苏甫等职工操作全自动生产线,每年能为塔里木、克拉玛依等油田提供数万根高品质抽油杆——这个拳头产品也正是坤隆立足行业的“看家本领”,远销俄罗斯、哈萨克斯坦等国。
谁能想到,这位如今月薪近万元的技术骨干,七年前还是喀什地区莎车县的一名普通农民,连“扳手”这个词都听不懂。
卡米尔丁的成功路上离不开一直带他教他的山东师傅,也离不开公司为零基础员工专门制定的培养计划。当然,他也不是个例。仅仅在坤隆,就用3年时间将公司的19名零基础少数民族员工培养成了技术骨干。要知道,这仅仅是一家只有60名员工的企业。
在新疆,在经济建设中,这样的故事举不胜举。任何经济活动都离不开人,任何成功的创业创新都离不开各民族、各工种、各学科人才的团结奋斗。
6月25日,在新疆阿克苏地区库车市甬库同心村智慧农业植物工厂,技术人员在培训从当地招聘的农业产业工人。 新华社记者 徐宏岩 摄
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让各个企业、各个领域的从业者们形成了朝夕相处的“共富链”,让“你的收益就是我的发展”成为追求。
制度保障巩固共同体政治基础
“你是什么族?”一位来自福建厦门的摄影师,在昌吉回族自治州吉木萨尔县旅游时,遇到一位少数民族小朋友,提出了一个特别普通的问题,却得到意想不到的回答。
“我们都是中华民族,你不会不知道吧。”
这不是新疆小朋友第一次这样表达对中华民族的理解,说明在新疆各族青少年心中共同体意识在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这次闽新的温情对话,以小朋友们一曲闽南语歌曲《厦门亲像一首歌》结束。小朋友感谢厦门援助了吉木萨尔,感谢来自厦门的资金修建了新的学校、增添了新的教具,感谢来自厦门的老师,放下家庭、放下自己的孩子远赴几千公里,投身新疆的教育事业。歌声虽然稚嫩,但情感无比真挚。
2025年6月27日,在新疆和田技师学院,北京援疆教师李宝(右三)和当地教师一同指导学生维修汽车。新华社记者 徐宏岩 摄
通过这些可以清晰看到,我们党对援疆工作的制度设计,让新疆小朋友表现出对中华民族一家亲的深度认同。
作为全国唯一三级自治地方(区、州、县)俱全的自治区,新疆设有5个自治州、6个自治县。自治地方的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府行使管理本地区事务的权力,自治区主席、自治州州长、自治县县长均由实行区域自治的民族公民担任。当前,新疆少数民族公务员占干部总数40%以上,其中,少数民族妇女干部占全疆妇女干部总数60%以上。在新疆,不论人口多少、发展程度高低,各族人民都具有同等地位,依法享有相同权利,履行相同义务,公民的政治权利得到了充分保障。
在这样的保障下,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共同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通过政治建设,将制度优势转化为了每个人真实的感受。
文化认同筑牢共同体思想基础
新疆这片广袤疆域的悠久历史,始终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生动体现。
从先秦时期玉石之路的驼铃交响,到汉唐时期丝绸之路的文明互鉴;从近代反帝斗争的血火淬炼,到今天“一带一路”的开放包容,新疆各族人民在用各种方式有形有感有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迪丽娜尔·阿布拉委员(右三)介绍新疆儿童画里的中国式现代化。迪丽娜尔·阿布拉供图全国政协十四届一次会议上,迪丽娜尔·阿布拉委员将一些新疆小朋友的儿童画带到政协会议讨论现场,各位委员从画作中看到了边疆孩子们关于太空船、农业机器人、高速火车等丰富想象力,也看到了山水画、工笔画、油画等绘画技法,还看到了笑脸、幸福、自得。这些儿童画都有一个共同的主题,就是中华民族的自豪与骄傲,这种认同来自于长久以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浸润,也来自于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引领。
这是深植于心的认同,如同天山脚下的根系,在历史长河中不断延伸,生长出更加繁茂的中华民族共同体之树,每个枝丫都沐浴着 “同心共筑中国梦” 的阳光。
民生改善凝聚共同体社会基础
民生建设中贯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的事例很多,但有一个最重要的,也往往会被大家忽略的事实是“中央转移支付”。
北京援建的新疆和田地区和田县塔瓦库勒乡中学。陶拴科 摄
近年来,中央财政对新疆的转移支付规模年均增长10.2%,规模早已超过3000亿元,而新疆又将70%以上的财政支出投向民生领域——这笔“民生账单”上,既有安居房建设的砖瓦,也有双语学校的课本,更有乡村卫生院的听诊器,每一分钱都是党和国家对新疆各项事业发展实实在在的支持,每一分钱都在书写“全国支持新疆、新疆回报祖国”的共同体叙事。
当国家的支持转化为各族群众手中的安居房钥匙、孩子书包里的课本、病床上的医保结算单,中华民族共同体就从政治理念变成了可感可知的生活现实。
绿色发展共建共同体美丽家园
形容新疆,总会先从地貌说起——三山夹两盆,也正是因为这两盆中的塔克拉玛干沙漠、古尔班通古特沙漠,给新疆各族人民心中种下了绿色的种子。
去年,新疆人创下了一个壮举,建成了世界最长环沙漠绿色生态屏障,一条长3046公里的“绿围脖”环绕世界第二大流动沙漠——塔克拉玛干沙漠。为了寄托最美好的希望,来自祖国各地、各个民族的治沙人一致决定,最后一棵树苗种“沙漠玫瑰”。
这是在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和静县拍摄的北山森林公园。新华社记者 丁磊 摄
其实,治沙最能体现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力量。新疆,特别是南疆,祖祖辈辈治沙植绿,曾经塔克拉玛干沙漠边上的柯柯牙是一片即将被沙漠吞噬的地方,如今是万亩果林,这背后是一代又一代当地群众,植树护绿,与风斗、与沙斗的艰辛付出。
如果没有各民族团结一心,成就不了塔克拉玛干的“绿围脖”。 在与风沙的较量中,各族人民深刻体会到 “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的命运关联,这种在共同奋斗中淬炼出的生态共识,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绿水青山间愈发牢固。
经济建设中的“共富链”、政治生活中的“温度感”、文化交融中的“共鸣性”、民生改善中的“获得感”、生态文明中的“绿色系”、党的建设中的“凝聚力”,最终都汇聚成同一个答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是抽象概念,而是融入新疆每一项工作、每一个细节的具体行动。
当各民族在共同发展中分享红利、在共同守护中凝聚情感、在共同奋斗中奔向未来,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便会像天山雪松一样深深扎根,像塔里木河一样百川汇流,为新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提供最坚实的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