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曾有过离开的念头,但孩子们纯真的笑脸和渴求知识的眼神,同事们温暖的鼓励,让我一次次选择留下。”回忆起当初的场景,黄红娜动情地说。这一留,就是22个春秋……
2003年6月18日,年轻的黄红娜怀揣教育梦想踏上西行的列车。当火车缓缓启动,望着站台上父亲渐行渐远的身影,她的泪水夺眶而出。在那个火车还未提速的年代,48小时的漫长旅程中,车窗外望不到边的戈壁滩,让她的心情越来越忐忑。辗转乌鲁木齐、奎屯,最终在6月21日抵达目的地——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七师一三〇团完全中学(现胡杨河市共青中学)。
经过严格考核,同年8月20日,黄红娜正式开启教学生涯。尽管做足了心理准备,但第一次带领学生参加40多天的拾棉花劳动时,她依然感到力不从心。没有管理经验的她,只能在地头为学生缝补棉花袋,冻得发抖的双手被针线磨破,心也一度动摇。“看着还没棉花袋高的孩子们,我既心疼又震撼,真切体会到了什么是兵团精神。”回忆起初来时的情景,她依然感慨万千。
在追逐城市编制的日子里,老校长的一番话点醒了她:“难道去市里真的那么重要吗?在这里就不能实现当一名好教师的理想吗?”这份醍醐灌顶的质问,让她重新找回了教育初心。自此,黄红娜将全部心力都倾注在如何成为一名优秀教师的事业中。
在教学实践中,黄红娜探索出独具特色的“激励教育”模式。她自费为学生团购学习用品,设立“同桌选择权”等奖励机制,让每个孩子都能感受到进步的喜悦。她认真钻研教材,精心设计每一堂课,用心观察每一个学生的特点,“不抛弃、不放弃任何一个孩子”是她的教育信条,这份坚持使她的学生在升学考试中屡创佳绩。黄红娜回忆道:“记得那几年,每一年我都有新的授课任务,可不管带哪一届,我都尽心尽力,每一年的成绩都位居全师前列。”
2005年晋升职级时,校领导为她写下的评语:“黄红娜同志从来不迟到,不早退,积极工作,不断创新,特别是对后进生的指导方面成绩显著,得到了同事和领导的高度认可,连续多年被评为优秀教师……”。直到现在那份鉴定还一直保存在黄红娜的日记本里,成为她珍藏至今的宝贵动力。
在教育教学中,黄红娜深知,边疆教育的未来不仅在于学生的成长,更在于教师队伍的传承与发展。为此,她带头打造“青蓝工程教学教研体系”,通过师徒结对、青年教师培训、跨校教研等方式,为学校培养了一批又一批扎根边疆的教育骨干。
2005年,刚从河南毕业的李凡来到胡杨河市共青中学,面对陌生的环境和初登讲台的忐忑,她一度感到迷茫。黄红娜主动伸出援手,从备课、授课技巧到班级管理,手把手指导这个年轻教师如何站稳讲台。在黄红娜的鼓励下,李凡逐渐找到了教学的自信和乐趣。
“黄校长对教育的热情深深感染了我,她的一丝不苟让我明白了什么是真正的教师责任。”李凡回忆道,“一年后,我决定留在这里,不仅因为孩子们的纯真质朴,更因为这里有像黄校长这样坚守教育初心的引路人。”如今,李凡已成为学校的骨干教师,并像当年的黄红娜一样,开始指导新一代青年教师。
黄红娜常说:“教育是一场接力赛,我们要做的不仅是教好这一届学生,更要培养出更多愿意扎根边疆、热爱教育的好老师。”在她的带动下,学校形成了浓厚的“传帮带”氛围,越来越多的青年教师选择留下来,成为边疆教育的生力军。
从一个人到一群人,从一盏灯到一片光,黄红娜用22年的坚守证明:教育的意义,不仅在于知识的传递,更在于精神的传承。而她,正是那个点燃火种的人。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黄红娜把青春和汗水挥洒在三尺讲台上,精心耕耘也结出了累累硕果。2021年9月,黄红娜被评定为第二批“兵团名校长工作室”主持人;2023年2月,她入选教育部新时代“双名计划”,成为全国150位“名校长工作室”主持人之一。她带领团队将成熟的党建品牌、大思政体系等经验辐射至多个师团,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贡献力量。
“像蚂蚁一样工作,像蝴蝶一样生活”是黄红娜常说的一句话。22年来,她先后获得“七师先进教育工作者”“兵团名校长”等荣誉称号,但最让她珍视的,永远是学生们成长的点点滴滴。“看到孩子们走向更广阔的舞台,为教育强国贡献力量,这就是我最大的幸福。”阳光下,她的笑容格外温暖。
如今,已担任七师胡杨河市教育局党组成员、副局长的黄红娜,依然时常回到胡杨河畔的校园,漫步在熟悉的林荫道上,看着朝气蓬勃的学子们,她总会想起22年前初登讲台时的自己。“教育是一场温暖的坚守”,她微笑着说,眼神中依然闪烁着当年的热忱,“无论岗位如何变化,我永远都是那个愿意为边疆教育点亮明灯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