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金秋十月,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的皮山农场迎来一位特殊的报到者。彼时记者初见王志强时,这位新晋公务员穿着一身剪裁利落的黑色西装、提着公文包走向农业和林业草原中心,入职首日的手足无措尚未褪去。如今记者再次联络时,他正俯身指导职工填写土地确权登记表,服务群众沉稳周全,已然在岗位上独当一面。
四年前,王志强还是一名初出茅庐的西部计划志愿者,背着行囊跨越三千公里来到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十四师。从打通红枣销路到引进“跑步鸡”,从化解田间纠纷到试种沙漠红薯,他用专业知识与实干精神,在边疆热土上写下乡村振兴的青春注脚,先后被第十四师昆玉市党委组织部等部门联合授予“励志青年”称号,被共青团中央授予“中国青年志愿者优秀个人”称号。志愿服务期满后,王志强通过兵团专项招录政策,考取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十四师公务员,从此扎根边疆。
“趁年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翻开王志强磨损的笔记本,扉页上的誓言依然清晰。这句承诺,不仅让他在戈壁的风沙中坚持了下来,更让他在基层的琐碎与挑战中,淬炼出新时代青年扎根边疆、服务“三农”的赤子之心。
从“动物迷”到“创业达人”,为奉献西部筑基
王志强自幼痴迷动物,家中宛如小型动物园,蛇、蜥蜴、捕鸟蛛等“非常规宠物”占据了他的童年。高考后,他毫不犹豫报考山西农业大学动物科学专业,系统学习养殖技术。大学期间,他敏锐发现学校实验动物供应短缺的商机,大二便创办养殖场,为山西农业大学、山西医科大学提供实验动物,并带动周边两户贫困户增收。2018年,王志强牵头的农业项目获第六届“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银奖。这段经历不仅为他积累了创业经验,更让他意识到产业对脱贫的关键作用。
“专业是工具,乡村振兴需要实实在在的产业支撑。”2021年,他从山西农业大学毕业。“到西部去、到基层去,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一句铿锵有力的话语,将美丽而又神奇的西部带进了他的视野。“趁自己还年轻,去祖国更需要的地方,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实现我的价值和梦想,西部计划给了我一个追求梦想的实践机会。”他响应号召,跨越三千公里来到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的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十四师昆玉市四十七团,开始了他的西部乡村振兴实践。
兵团是什么?那时在王志强心中,兵团还是个模糊的概念,在前往新疆的途中,他心怀忐忑,设想着自己去的地方究竟会是什么样?王志强被分到四十七团七连,位于和田地区墨玉县喀尔赛镇旁,这里四周沙漠环绕,是伟大的“扎根新疆、热爱新疆、屯垦戍边”为主要内涵的老兵精神的发源地,是当年中国人民解放军进军和田、解放和田的第一站。
王志强不怕条件艰苦,主动适应环境,只是由于气候干燥、水土不服、长期户外日晒,脸上开始长脓包,“一个接一个长,脸上没有一块皮肤没长过”。他去医院试过各种治疗,西药、中药、激光治疗,内服、外用的都没有起色,最后只能往脓包里打消炎针,直至现在脸上还有明显的痘印。
好在水土不服的只有身体,在思想和行动上,王志强很快融入。七连的少数民族较多,每晚下班后,九点到十点,王志强负责教职工们汉语,他和职工们逐渐熟络起来。
和群众的相处中,王志强了解到当地的主要经济作物是红枣,全团红枣种植面积7万余亩。但是,红枣在收获期常常面临滞销和收购商上门压价的窘境。看着职工群众的辛勤劳作没有得到应有的回报,王志强很着急,想为他们做些什么。“我在上学期间曾开办过两家公司,积攒了一些人脉。于是,我就试着与山西客商联系,没想到结果还不错。”在他帮助下,团场职工群众最终销售了100余吨红枣,增加收入近2万元。
从林下养殖到示范田,创新模式助力连队致富
初到连队,王志强发现职工散养的土鸡售价较高,但养殖周期长达两三年,效益低下。一次偶然的机会,他了解到连队有闲置温室大棚未被利用,他结合大学所学,提出“大棚育肥+林下散养”模式,将闲置大棚改造成孵化及育肥场所。鸡苗两个月增重至三四公斤后,再转移至枣树林散养,既缩短周期又提升肉质。
这种新模式受到了一些群众质疑:“鸡破坏枣树怎么办?”他们不愿意将鸡转移到枣树地里。为打消群众顾虑,王志强挨家挨户沟通,“枣林里的虫子是鸡的天然饲料,枣并不会受到破坏”。首批2000只“跑步鸡”上市后供不应求,每只售价达80至120元,职工纷纷效仿。
“这名志愿者不一般,有知识、有办法,想方设法帮我们增收,比我们还辛苦。”听着职工群众的夸赞,王志强的信心更足了:“先辈们挥洒了多少汗水,才建设出这样一座新城。我们年轻人要再接再厉,通过实际行动,让职工群众过上更好的生活。”
2023年,王志强再次发挥创新精神和创业才干,在沙地上试种红薯。彼时,当地产业单一,红枣种植因市场波动陷入困境。在日常走访的过程中,王志强留意到一块撂荒的沙地,向团里申请,联系云南农科所引进“西瓜红”品种,并请教专家改良种植技术。通过滴灌节水、土壤改良,打造红薯“示范田”。
推平沙包、分埂、漫灌浇水、松土、掺肥、铺地膜、起笼……养殖专业毕业的王志强一点一点摸索学习种植业,终于在沙地上种下了30亩“西瓜红”红薯苗。
秋收时节,这块“示范田”亩产量达3吨,每亩利润可达六七千元人民币。“因为地比较‘生’,完全是从沙漠里开出来的,所以没有内地的亩产量高,但相对来说产量挺不错的。”王志强说,“利润比红枣要高一些”。
而后,他将种得的大部分红薯赠送给当地村民,并将在市场上卖得的钱作为酬劳分发给各环节参与者。“种红薯、管理、收红薯、装袋运输等各个方面,参与到这个过程中的达到150人次。”
“示范田”不仅提供了工作机会,更调动起广泛的种植意愿。“西瓜红”种下后,已有许多前来参观的当地农户表示自己也想种红薯,示范田的成功让周边连队和村庄掀起“红薯热”。
“创新难免有风险,但乡村振兴需要敢闯敢试。”王志强坦言,“特别高兴,自己做的事情得到群众认可了。这是挣多少钱都换不回来的”。谈起感受时,王志强仍有些激动。他说:“组织村民参与土鸡养殖和红薯种植,并非简单推广种养模式,而是希望激发职工群众的创新意识,提升他们将农业生产与市场需求对接的能力。”
从志愿者到“三农”干部,青春筑梦边疆热土
“枣花都叫沙子糊住了,今年怕是要绝收!”收割机扬起金色尘雾,却让邻家的枣园蒙上灰霾。两家人举着“坎土曼”(当地一种农具)在田埂对峙,僵持不下的两人情绪十分激动,争吵不停。王志强将二人分开劝导安抚情绪,了解具体情况并耐心倾听双方当事人的陈述,帮助他们协商损失;村里修建水渠时,因为占地问题引发纠纷,王志强顶着烈日挨个进行调解;承包红薯地遭遇毁约时,王志强没急着翻合同,而是把两万元租金直接打给了对方。
谁家有纷争,都会第一时间把王志强请过来。两年连队志愿服务期间,他从早到晚和职工在一起。村民们信任王志强,王志强也乐此不疲。
基层工作最考验人的,是化解矛盾。王志强说,在处理群众间的各种琐事中,他倾听他人意见、协调各方利益,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技能,提高了自己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面对基层复杂多变的情况,增强了自己的心理承受能力和应变能力,不断克服困难对自己是一种历练。“趁年轻,多在基层锻炼,对我的成长很有帮助。”他说,“为基层群众服务、为社会作贡献,可以获得成就感和满足感,从而实现自我价值的升华和人生意义的追求”。
“最初想的是志愿服务期满就离开,没想到戈壁的风沙把心留住了。”王志强原本以为自己服务期满后就离开新疆,压根没想到会扎根这里。他在和群众一天天相处中,越来越有感情,“我的工作得到了当地群众的认可,领导对我的支持非常大,同事也非常关心我”。王志强最终决定继续留下来。他说:“无论去哪里都是工作,在这里,我用学校学到的知识,掌握的专业技能知识,更能发挥自己的才能,闯出一条有意义的人生之路,以后回忆起来,一定会觉得很有价值。”
现如今,王志强被调到皮山农场经济发展办公室从事综合业务,从西部计划志愿者到国家公务员的身份转变,不仅体现在褪去青涩的言谈举止上,更沉淀为服务群众时的沉稳周全。“过去做好分内事就踏实,现在说话办事都得掂量肩上的责任。”
最近,王志强格外关注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他正在学习防止规模性返贫致贫相关指示。“今年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5年过渡期的最后一年,文件强调要慎终如始扛稳责任,确保不发生规模性返贫致贫。这要求我们在基层工作中,必须持续关注脱贫群众的生产生活,优化防止返贫监测帮扶机制,提升帮扶措施的针对性和时效性。同时,要注重帮扶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分类推进帮扶产业提质增效,确保脱贫群众稳定增收。”他说,“中央一号文件为乡村振兴描绘了清晰的蓝图,作为一名基层党员干部,我将深入贯彻落实文件精神,立足本职工作,勇于担当作为,为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贡献自己的力量”。
如今,王志强回家的机会越来越少。2023年,在一次兵团团委的活动中,王志强受到山西省团委的邀请,到山西太原进行宣讲,但由于时间紧张,工作安排又多,没办法回家,父母从老家吕梁驱车200公里到太原,一家在宣讲会间隙短暂相聚。
从青涩大学生到沉稳“三农”干部,不变的是笔记本扉页上的那句“让青春在祖国最需要处绽放”。他说:“边疆需要年轻人,这里的每一寸土地都值得我们为之奋斗。我从不后悔自己的选择,因为这里让我找到了人生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