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8月31日,首批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志愿者在北京宣誓出征,204名青年学子从祖国各地来到兵团,奔赴基层一线,投身兵团事业,一场跨越22年的青春接力就此拉开序幕。
2025年3月1日,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再启新程。
春华秋实,栉风沐雨。西部计划志愿者以青春为笔,以边疆为卷,绘就了“向下扎根、向上生长”的时代画卷。
从帕米尔高原到塔克拉玛干沙漠,从沙棘田到中医馆,志愿者们把理想化成力量,带着知识和本领到西部、到基层,以青春脚步丈量西部山河,用热血初心点亮边疆星火,用实际行动唱响“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的时代强音。
从“星星之火”到“燎原之势”
“参加西部计划,让我从学生变为志愿者,再从志愿者成长为西部工作者。我在兵团实现了青春誓言和人生理想。”谈及参加西部计划的感受,十二师西部计划志愿者于树龙语气中满是自豪。
于树龙服务于十二师常州街片区管理委员会。志愿服务期间,他参与组织常州街片区首届全民健身运动会、常州街片区2024年春晚、常州街片区管委会承办的十二师社火大巡游、街头篮球赛、端午节文艺会演等一系列大型活动。“通过这些活动,我获得了成长,也在实践中成长为一名光荣的中共预备党员。”于树龙说。
西部计划始终将为党育人作为中心任务,通过基层实践锤炼青年理想信念。
基层是课堂,实践是课本和老师,志愿者们在基层和实践中感悟思想伟力、锤炼品德修为、了解国情社情民情、厚植家国情怀,深刻认识到“同人民一道拼搏、同祖国一道前进,服务人民、奉献祖国,是当代中国青年的正确方向”。
许多志愿者在参加西部计划后对世情、国情、民情、社情有了全面深入的了解,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有了深刻认识,积极入团入党。据了解,目前在岗的兵团西部计划志愿者中党团员比例超过九成,其中约四成为中共党员,西部计划政治学校功能日渐凸显。
兵团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项目管理,通过“青马工程”西部计划专项培训、红色教育基地参访、老兵精神宣讲等活动,引导志愿者深刻理解兵团“维稳戍边”的职责使命。从2022年起,全体在岗志愿者纳入“青马工程”培养体系,开展“小而精”的思政学习,形成“寻访老军垦”“重走老兵路”等特色品牌。
无数青年通过参加西部计划,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明晰个人发展方向、提升综合能力和责任担当,人际交往能力、沟通交流能力、业务能力得以大幅提升,为未来职业发展夯实了基础。
从“青春选择”到“发展引擎”
准噶尔盆地西部、古尔班通古特沙漠边缘,王军扬牵头培育的万亩沙棘林在这里生长,为九师一七〇团挡住无情风沙,为职工群众带来财富。
2009年,王军扬报名西部计划,来到一七〇团。从那时起,他便与沙棘结下了不解之缘。16年来,王军扬和乡亲们开拓荒地、培育沙棘,创办加工企业,不断为沙棘赋予价值。如今,一七〇团沙棘种植面积达10万余亩,成为全国面积最大的大果沙棘集中连片种植基地,167名种植户的年均收入达14万元。金黄的沙棘变成了增收的“金果果”,王军扬也和乡亲们在荒凉的戈壁滩上创造了绿色奇迹。
像王军扬一样,西部计划志愿者已成为推动边疆高质量发展的生力军。
在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的十四师四十七团,志愿者王志强带领职工种植沙地红薯,亩产达3吨,每亩利润达7000元;
五师志愿者陈浪雪通过线上直播销售1500件“双河蜜”西甜瓜,销往疆外22个省市,销售额达9万余元;
十二师志愿者涂刚,在十二师党委办公室服务期间,充分利用所学知识与技能,推动辖区企业APEC商务旅行卡办理和十二师外事领域营商环境优化;
十师一八五团志愿者任逸飞积极助力乡村振兴,运用新媒体平台开设直播百余场,将以瓜子为代表的地标性优质农产品销往全国各地;
十四师皮山农场志愿者伊则孜·吐尔洪,在皮山农场中学任教期间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积极参与“七彩假期”活动,以实际行动助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
志愿者们有的活跃在乡村振兴一线,利用专业知识和高校资源帮助职工群众改进生产方式、推广现代化农牧科技、改良作物品种、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切实帮助职工群众增收致富,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有的立足三尺讲台,一边支教,一边依托课后托管服务,通过科创小屋、乐知课堂、美育教育、温暖助学等方式,引入母校科技教育资源,有效推动当地县域教育综合改革;有的奋战在医疗卫生一线,协助各援疆省市“组团式”医疗卫生人才团队开展义诊、开设新科室、关爱幼儿、宣讲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等;还有在连队、社区服务的志愿者,他们密切联系重点青少年群体、新兴青年群体、留守老人,有力补充了基层党团组织工作力量,将党的温暖充分传递给广大职工群众。
西部计划不仅是大学生的“青春选择”,更成为边疆发展的“强力引擎”。志愿者们在乡村振兴、教育医疗、民族团结等领域多点突破,形成“一人带一业、一业兴一方”的辐射效应。
从“志愿接力”到“精神传承”
“2025年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报名通道已开启!想要到西部去的小伙伴们,速速报名一起报效祖国,扎根基层,建功西部!”3月1日,看着手机里的信息,党芳的思绪回到了16年前的那个夏天。
2009年,毕业于平顶山学院的党芳报名参加了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来到十四师。
在十四师,党芳还结识了志愿者“前辈”李学付,他是西部计划第一批志愿者,2003年来到十四师,参与见证了二二四团从无到有的开发建设,从一遍又一遍地种植沙枣树开始,直到从荒漠里开垦出一个团场。
这些事迹让党芳很是感动,也成为他选择留疆的原因之一。
“我的家乡在甘肃庆阳的农村,每当到连队的田间地头与职工群众交谈,我脑海中总会浮现出千里之外的父母种田劳作的画面。”党芳说,“我就把这儿的职工群众当成老家的亲人,热心帮他们处理问题、解决困难,把兵团当成我在西部的家。”
如今,16年过去,党芳也已成为十四师昆玉市团委书记,他将自己炽热的青春岁月,全部奉献给了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这片壮阔的土地。和党芳同年来到十四师的28名志愿者中,有26人留在了新疆。
2013年,西部计划志愿者艾乐松来到十四师四十七团,见到了党芳。
艾乐松毕业于山东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来到四十七团后,他成为团场第一位中医医生。
“那时,团场医院给了我一间小办公室,里面没有设备、中药房和治疗场地,看中医的人也寥寥无几。”艾乐松说,“但既然来了,就要发扬志愿精神,在基层有所作为。”
一年期满,中医科从无到有地建立起来,艾乐松也与四十七团的职工群众建立起深厚的感情。他做出了和党芳一样的决定——留下来。
一个选择影响着另一个选择,一个榜样鼓舞了另一个榜样。
22年来,兵团西部计划从全国1300余所高校累计招募了2.4万余名有志青年赴兵团服务,依靠“政策留人、待遇留人、感情留人”的工作机制,6000余名志愿者服务期满选择留疆发展。数字背后,是“像胡杨一样扎根边疆”的精神传承,更是新时代青年对“国之大者”的深刻回应。
2025年,预计5万名新志愿者即将踏上西行之路,这支“青春铁军”将继续在边疆大地书写“向下扎根,向上生长”的壮丽篇章,以热血与智慧,回答“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时代之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