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团政务网 无障碍浏览

团中央学校部负责同志就高校共青团改革答记者问

发布时间:16年11月24日 信息来源:团委 编辑:兵团团委
【字体: 打印本页
作者:兵团团委
        近日,共青团中央和教育部联合下发了《高校共青团改革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全面部署和安排了今后一个时期高校共青团推进改革的相关任务。日前,团中央学校部负责同志就有关高校共青团改革接受了记者专访。

  问:《方案》是指导今后高校共青团发展的纲领性文件,请介绍一下《方案》出台的背景和基本情况。

  答:大学生是宝贵的人才资源,高校共青团肩负着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要使命。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高等教育和高校青年师生工作高度重视。习近平总书记先后给北京大学、华中农业大学、河北保定学院等高校青年师生、西部支教志愿者、青奥会志愿者、大学生村官回信;在2014年同北京大学师生座谈时,习近平总书记深切寄语广大青年学生要“勤学、修德、明辨、笃实”。今年五四青年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在中科大考察时,对广大青年学生提出争做“有理想、有追求的大学生,有担当、有作为的大学生,有品质、有修养的大学生”的重要要求。习近平总书记的关心和期望,让高校师生和高校共青团深感温暖、备受鼓舞和鞭策,也倍增做好工作、深化改革的使命感和紧迫感。

  因此,在共青团全面推进改革过程中,按照中央领导同志指示要求,团中央书记处明确要求高校共青团要专题研究改革工作,制定专项改革实施方案,力争走在全团改革的前列。在团中央书记处的具体指导下,在教育部的关心支持下,我们于去年下半年启动了《方案》起草制定工作。团中央学校部牵头成立专项起草小组,成员包括上海、重庆等改革试点省份团委负责同志、部分省级团委学校部同志及部分高校党政负责同志、团学干部、学生代表、青年教师等,期间多次召开专题会议,讨论研究《方案》的框架及主要内容;组织开展专题调研、征求意见座谈会40多次,实地征询200余人意见建议;通过书面和新媒体等方式征求了32个省级团委学校部、学联和70多所高校团委意见;团中央书记处也两次专题研究了《方案》初稿和征求意见稿。今年6月,我们专门就《方案》征求了教育部意见,教育部高教司、思政司等相关司局对《方案》提出了宝贵意见建议。对于各方的意见建议,起草小组认真梳理总结、系统归纳后,已充分吸纳在《方案》之中。日前,《方案》经报中央领导同志审批后,已由团中央和教育部联合印发。可以说,《方案》的形成过程,是一个发扬民主、群策群力的过程,是一个统一思想、凝聚共识的过程,集中体现了对中央精神的坚决贯彻,集中代表了对共青团改革的具体落实,集中汇聚了高校共青团战线的实践探索。

  问:这次高校共青团改革的整体考虑是什么?

  答:积极稳妥地推进高校共青团改革既是我们面临的重大任务和重大考验,更是高校共青团面向未来、创新发展的重大机遇。在谋划和推进改革的过程中,我们主要有以下几个考虑:一是聚焦核心目标。要通过改革,进一步引领广大大学生群体更加紧密的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更加自觉的拥护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更加坚定的听党话、跟党走,这是高校共青团改革最重要的目标指向和最根本的遵循保证。二是解决突出问题。长期以来,高校共青团积极主动融入高等教育事业发展,在培养人、教育人、塑造人方面开展了大量的工作,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新的形势下,我们也清醒的看到自身存在的突出问题,比如,团组织和团工作脱离青年学生的现象一定程度上存在;基层组织活力不足、“二八现象”等老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本性解决,等等。这次就是要通过改革,有效提升高校共青团的吸引力凝聚力,扩大工作有效覆盖面,抓住脱离青年学生这一本质问题,着眼根本,立足长远,着力破解制约高校共青团发展的思维定势、重点难点和体制机制问题。三是实现根本重塑。就是要通过改革,切实保持和增强高校共青团的政治性、先进性、群众性。凸显学校共青团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在国家教育体系中的战略使命,实现高校共青团的价值重塑;通过改革,重构学校共青团在领导机构、干部制度、基层组织等方面纵横交错的组织体系,实现高校共青团的组织重塑;通过改革,调整和优化高校中党与团、团与教、团与学校、团与团员、团与学生、上级与下级团组织等各方面的基本关系,实现高校共青团的制度重塑。

  总的来说,这次的改革,我们必须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决策部署上来,统一到全团改革的具体要求和整体节奏中来,勇于担当,攻坚克难,不仅立足当下,更为高校共青团事业未来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问:这次高校共青团改革具体举措的聚焦指向主要有哪些?

  答:这次高校共青团最核心的关注点主要有五个,概括起来讲就是二十个字“优化机制、活跃组织、创新工作、打造队伍、强化保障”。一是优化机制。机制创新是改革的先导,发挥着抓总、管长远的重要作用。《方案》中提出要改革优化领导体制和运行机制,比如,在全国层面和省级层面,成立高校共青团工作指导委员会,建立健全分类型、分区域的高校共青团工作交流组织机制加强工作统筹指导;比如,构建项目化、扁平化、制度化的工作机制,注重工作部署的统筹安排;比如,推行“驻校蹲班”直接联系基层团支部制度,切实解决脱离青年学生的问题。体制机制的创新优化将成为高校共青团改革中破解难题的重要牵引。二是活跃组织。组织体系的完善和组织活力的彰显是改革的关键,《方案》明确提出构建党领导下的“一心双环”团学组织格局,确保共青团在各类学生组织中的核心地位和作用,落实和完善团的代表大会制度,《方案》特别提出要注重巩固和创新高校基层团组织建设,深入实施高校基层团支部“活力提升”工程,巩固完善校、院系、班级的三级工作和组织格局。要在高校要推行班级团支部与班委会一体化运行机制,探索实行班长兼任团支部副书记或团支部书记兼任班长的制度等,这些有力举措必将对基层组织建设起到实质性改变和促进。三是创新工作。要通过改革使高校共青团工作在继承中创新,在巩固中深化。《方案》重点在思想引领、素质拓展、权益服务等方面有新的部署,比如,在思想引领方面,提出要构建分层分类一体化思想引领工作体系;在素质拓展方面,提出借鉴高校“第一课堂”的模式和机制,普遍推行高校共青团“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在权益服务方面,提出进一步健全针对困难学生的多样化、常态化帮扶机制。同时,要大力推进网上共青团建设,建设好“青年之声”平台,开发精品内容产品,建设网络工作队伍,加快高校共青团互联网战略转型。四是打造队伍。团干部是推动共青团改革发展的关键少数。建设一支来源广泛、构成合理、素质过硬、作风扎实的高校共青团干部对于书写好改革大文章至关重要。《方案》一方面提出要打造高校共青团“专、挂、兼”相结合干部队伍,逐步建立科学可行的工作绩效考评机制,逐步完善分级培训体系;另一方面还强调要关注高校团干部的职业发展,为高校团干部在职称晋升、职业发展、教学科研成果评定等方面提供平台、支撑和资源。同时,也要建立健全对学生骨干的选拔考核、培养使用、淘汰退出等机制。五是强化保障。寻求各方的保障与支持,是增强高校共青团改革发展内动力的必要保证。《方案》提出要优化加强党建带团建机制和资源条件保障机制,比如,要将团的建设纳入高校党建工作总体格局,团的工作成绩纳入高校党建工作考核体系等;比如,高校要保证校级团委单独设置,支持团组织按照团章独立自主地开展工作,校级团委书记按学校处级正职干部配备和管理,根据学校规模和工作需求在团干部编制数、工作经费、活动阵地等方面对团的工作予以保障。

     问:高校中“学生官”的现象一定范围内存在,本次改革对此有何对策?

  答:学生骨干是“火车头”、“发动机”,对广大青年学生的学习成长起到引领和带动作用。所谓“学生官”现象的存在,反映出的是部分学生骨干的作风问题。此次高校共青团改革,在“从严治团”的大背景下,对加强学生骨干队伍建设提出诸多举措。一是持续深入开展学生骨干健康成长教育,不断强化学生骨干的宗旨意识、表率作用和严实作风,教育引导学生骨干筑牢理想根基、强化宗旨意识、践行群众路线、勇于开拓创新。二是建立健全对学生骨干的选拔考核、培养使用、淘汰退出等机制,将作风建设作为重要指标,努力打造信念坚定、品学兼优、朝气蓬勃、心系同学的学生骨干队伍。三是探索实行学生干部签订自律公约等工作机制,促进学生干部严格自律,接受广大同学监督,坚决抵制和克服“官僚主义”和脱离广大同学的倾向。四是深化“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完善全国、省、高校三级培养机制,通过理论学习、实践锻炼等方式,帮助学生骨干坚定理想信念,并将作风建设作为各级大学生骨干培养的重要内容。

  问:随着改革的持续推进,青年大学生将有哪些获得感?

  答:共青团做的是青年工作,工作和服务对象是青年,改革必须惠及青年,让青年有获得感,这种获得感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让青年学生有信仰获得感,现在在校青年大学生的理想信念很大程度上将决定着国家和未来的前途,我们希望通过改革,站上青年学生精神领域的制高点,把思想政治引领和价值引领贯穿各项工作和建设,帮助青年学生在成长发展中获得精神力量的指引和理想信念的支撑。二是让青年学生有发展获得感。时代的飞速发展呼唤也需要更多综合素质强的青年,我们希望通过改革,以增强青年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为重点,通过深化创业就业、科技创新、社会实践等平台,着力拓展和提升青年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社会化技能,普遍提高青年学生的科学素质和人文素质。三是让青年学生有帮扶获得感。高校共青团工作是有感情、有温度的,我们希望通过改革,真心帮助学生缓解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实际困难和问题,真正关注校园弱势群体和学生的普遍利益诉求,不断完善学生需求服务、权益维护的渠道和机制,把党的关心和团的温暖送到青年学生身边,送到青年学生心里。四是让青年学生有组织获得感。高校的团学组织是温馨的家园,广大团学干部是可亲可爱的“青年友”,我们希望通过改革,打破横亘在青年学生和团学组织之间的“玻璃门”,真正让青年学生成为主角而不是配角,真正让我们的工作成为青年学生迫切希望参与的,而不是被迫强制参加的。

  总的来说,让青年大学生有更多的获得感,既是郑重承诺,更要看实际行动,高校共青团一定要抓住改革的契机,使这份获得感愈发充实、强烈。

  问:据了解,高校共青团“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已经在部分地区、部分高校先行探索,请介绍一下目前的相关情况。

  答:高校共青团“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作为我们这次改革的重要发力点,是高校共青团培养大学生综合素质、深度融入教育改革发展、服务国家经济发展大局的重大举措,也是切实加强高校共青团直接联系服务引领青年学生,扩大工作的有效覆盖面,增强组织吸引力凝聚力的具体行动,也有人称之为高校共青团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今年3月,我们在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举办了共青团“第二课堂成绩单”发布活动及工作座谈会;9月中旬,我们在北京科技大学举办了高校共青团“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试点工作推进会,确立了38家试点单位,开展为期2个学期的试点工作。同期,团中央学校部印发《高校共青团“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试点工作实施办法》。我们的目标是通过对“第二课堂成绩单”在课程设计、系统开发、制度构建、理论研究等方面的深入探索,厘清“第二课堂成绩单”的科学内涵、工作内容、运行逻辑,努力形成行之有效的工作理念、工作机制和工作方法。在未来2—3年,让“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成为客观记录、有效认证、科学评价学生参与第二课堂活动经历和成果的品牌载体,成为促进高校人才培养评估、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社会单位选人用人的重要依据。

  此外,高校共青团班级团支部和班委会一体化运行机制、学生代表大会制度、团学组织机构设置和治理机制、基于“青年之声”平台构建学生权益维护机制等方面的改革试点项目也都在稳步的推动过程中,后期我们也将加强阶段性的评估总结工作。

  问:结合《方案》,下一阶段将如何推进落实高校共青团改革的有关工作?

  答:改革是挑战更是机遇,需要顶层设计更需要重在落实。下一步我们将集中精力抓好实施执行,推动改革全面覆盖、落实落细、取得成效。一是抓好学习宣传。注重扩大改革声音和影响,积极营造认知改革、投身改革、为改革出力的良好氛围。指导各地、各高校深入学习研究《方案》的内容精神,既要向党政做好专门汇报,积极争取各方的指导、理解与支持,又要通过线上线下多种渠道、多种方式广泛宣传、积极动员,凝聚改革共识,同频改革步伐。二是抓好细化落实。《方案》下发后,学习宣传是基础,推动落实是关键。接下来,要推动各地、各学校认真依照《方案》,结合工作实际,在充分调研和征求意见的基础上,抓紧启动和推进自身细化改革方案的研究制定工作,既抓好《方案》中的“规定动作”也要结合实际做好 “自选动作”。三是抓好重点推进。要结合《方案》要求,在实际工作中重点解决聚焦脱离青年学生群体、先进性不足、吸引力凝聚力和有效覆盖面不够等突出问题,扎实推进重点项目试点工作。同时,也要注重改革过程的把握和改革经验的总结,通过确定改革示范点(学校)、互检互学、专项推进会等形式总结推广具有普遍性、代表性和借鉴意义的经验做法,以点带面扩大改革的影响面和实效性。四是抓好指导督导。团中央学校部将选择部分省级和大、中学校团组织,作为高校、中学共青团改革示范点(示范学校),发挥以点带面、示范带动的作用。各省级团委学校部发挥协调统筹本地区学校共青团改革的作用,建立健全领导机制、组织机制、工作机制,争取教育部门、学校党政等方面重视关心,为学校和基层团组织提供有效支持和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