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团政务网 无障碍浏览

“担当,看我们‘90 后’”

——三位汉族青年勇救维吾尔族溺水女童的后续故事
发布时间:16年07月15日 信息来源:团委 编辑:十一师团委
【字体: 打印本页
作者:兰玲玲


6 月27 日19 时,阳光依然照在戈壁滩上。脱下满是汗渍的工装,十一师所属兵团交通建设有限公司喀什草湖产业园基础设施建设工程项目部(以下简称“兵团交建草湖项目部”)安全员李培状结束了一天的工作。
  “每天8 时上工地,一忙就是一整天。”24 岁的李培状已经习惯了工地生活。“远在外地,总会想起亲人。如今,牵挂的人又多了。”
  让李培状牵挂的,是一个多月前,他和唐小龙、白天军在河中救起的维吾尔族女童阿依夏·库尔班以及她的家人。如今,李培状已经是阿依夏·库尔班口中的“哥哥”了。
  这些天,李培状依旧在工地上忙碌,但以往按部就班的日子,确实发生了一些变化。
  “冒险一跳,换来维吾尔族一家人的深情厚谊”
  李培状是个“不着家”的人。他告诉记者,一年360多天,自己几乎有300天都在南北疆各处的工地上,公司举办的一年一度的相亲大会,也没空参加。6月20日,他又随项目部来到疏勒县修建公路。
  “工地离阿依夏·库尔班家有560多公里,等工程结束了,就去看她们一家子。”李培状说。
  离开草湖项目部的那天晚上,李培状他们正在收拾衣物,突然听见有人喊“哥哥”。推门一看,阿依夏·库尔班的外公艾则·库尔班骑着自行车带着她来到了门口。
  “刚摘的杏子,快尝尝。杏子成熟期短,怕你们回来吃不上了。”老少二人捧着杏子,眼睛望着大伙儿说。
  夜黑,路难行。看着黄澄澄的杏子,大家心里暖暖的。
  “杏子值不了几个钱,但这是我们布拉克苏乡群众的心意,是孙女的心意。”老人用不熟练的汉语真诚地说道。
  送走祖孙二人,吃着香甜的杏子,李培状思绪万千。
  “那天,阿依夏·库尔班掉进的大水沟,不仅深,而且都是淤泥。掉下去的人危险,施救的人也危险。”李培状说,“但当时,什么也没想,就跳了进去。救人要紧,相信很多人都会像我这样。”
  这一跳,带给李培状很多感受。最让李培状心潮难平的,是阿依夏·库尔班的外公艾则·库尔班的一个举动。
  救起阿依夏·库尔班后的一天,艾则·库尔班请李培状和项目部的工作人员来家做客。实在拗不过老人,大家便带着礼物上了门。
  奶茶、抓饭依次上了桌。李培状端起奶茶,正要喝,艾则·库尔班拿过李培状的奶茶碗,轻啜一口,又递给了他,吃抓饭也是如此,这让李培状很是惊讶。
  事后,有人告诉他,这是维吾尔族人对待客人极少见、也极为朴素的礼节,表示对客人的尊重与无比信任。
  “这一举动,让我终生难忘。冒险的一跳,换来维吾尔族一家人的深情厚谊,值了!”李培状说,“谁说心与心之间的距离难以逾越?”
  点赞之余,还有很多实际行动

这些天,民族团结主题如清凉的风,拂过兵团交建草湖项目部每一位员工和布拉克苏乡每一位群众的心。
  “听说救人事迹后,我们感动极了,立即组织了民族团结主题班会。同学们都表示,要争做民族团结的表率。”布拉克苏乡英艾日克小学三年级教师唐努尔·阿西木说。
  6 月4 日,十一师团委授予李培状、唐小龙、白天军三人“师优秀共青团员”
  荣誉称号,这让他们无比自豪。随后,十一师所属兵团交通建设有限公司掀起了向李培壮等三人先进事迹学习的热潮。
  “小伙子,好样的!”不管在项目部,还是在布拉克苏乡,少数民族群众和领导、同事们都纷纷点赞。
  点赞之余,还有很多实际行动。
  喀什这座城市是什么样子?得知阿依夏·库尔班从未出过远门,前不久,项目部负责人和李培状带着阿依夏·库尔班来到喀什,玩了碰碰车、旋转木马。登上可欣赏喀什全城景观的摩天轮,阿依夏·库尔班高兴极了。
  阿依夏·库尔班出生4 个月时,父母就离婚了。阿依夏·库尔班一直与姥姥和姥爷生活。而姥姥肢体残疾,无法干农活,全家年收入不足万元。阿依夏·库尔班每年夏天都要去拾棉花挣钱。

  5 月30 日,兵团交建草湖项目部“关爱阿依夏·库尔班七彩阳光活动”启动,全体员工捐款1448 元,为阿依夏·库尔班购买生活、学习用品。
  项目部党支部书记李海涛表示,将与阿依夏·库尔班一家保持长期联系,给他们提供尽可能的帮助。
  由救人这个自身行为,到党组织的高度关注,让李培状等三人心里暖烘烘的,觉得关爱阿依夏·库尔班一家、促进民族团结的力量更强大了。
  6 月14 日,洪水冲毁了布拉克苏乡人们出行必经的一座木桥。兵团交建草湖项目部闻讯后,立即抽调李培状等6 人,利用钢架板、三角铁等,建起了一座钢铁桥。
  “河对岸的草多,我每天都要赶着羊群到对岸去。桥冲毁后,羊都饿瘦了。”67 岁的艾则·库尔班大叔说,“现在桥修得这么好,再不怕被洪水冲坏了!”村民们听说后,也纷纷送来自家的瓜果表示感谢。
  “这里就是我要奋斗终生的地方”
  三名救人青年,都是“90 后”。
  李培状毕业于河南省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在校时就是“优秀学生干部”“优秀共青团员”,唐小龙和白天军均在项目部担任技术员,走上工作岗位时间不久。
  李海涛对三人的评价是好学,尤其是学习常用维吾尔语热情高,积极参加民兵应急分队,业务表现突出。
  李培状所在的兵团交建草湖项目部,是十一师“兵”字号工程响当当的践行者。项目部常年以集中学习、网络宣传等形式,组织员工开展民族团结教育活动。
  “项目建到哪里,兵团精神就传承到哪里,融合发展就推进到哪里,民族团结工作就做到哪里。”李海涛说。对此,布拉克苏乡居民阿不都米吉提·依明深有体会。
  “不管是家里维修房屋,还是整理院落,项目部的人都帮着干,还把我儿子安排在工地上干活挣钱。”阿不都米吉提·依明说,“如今,家里添了拖拉机,买了摩托车,盖起了新房子,这些都离不开兵团人的帮助,离不开项目部的帮扶!”
  心存感激的阿不都米吉提·依明自发为项目部当起了义务安全员、巡逻员。3 年多来,项目部施工的10 平方公里基础设施建设工地,没丢过一件施工用具,没发生过一起矛盾纠纷和事故。
  身在其中,李培状、唐小龙和白天军深受影响。他们认为,做有利于民族团结的事,就像吃饭睡觉一样自然。而项目部的人也同样认为,救人的事发生在李培状等三人身上,他们一点也不惊讶。
  “来到兵团后,我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锻炼。能在这里成长,我感到很荣幸。”李培状说。
  “在兵团工作的一年多时间里,我学到了很多东西,包括专业技术、做事做人。”李培状说,“兵团人屯垦戍边的丰功伟业、兵团精神让我感动、振奋。”
  “项目部有很多‘90 后’,他们来自五湖四海,在基层锻炼成长得很快,兵团建筑事业后继有人!”对此,李海涛很欣慰。
  走在沙漠戈壁上,李培状说,他心中常常涌起一股激情。“我告诉自己,兵团就是我的家,这里就是我要奋斗终生的地方!”李培状说,“担当,看我们‘90后’!”

图五:张国成摄

图:张国成摄

兵团日报7月7日评论员文章

把正能量传递下去

兰玲玲

   不知不觉间,曾是兵团事业建设主力军的“50 ”“60 们,已经有了白发,“90 已成为传承兵团事业的新生力量。
  兵团事业既需要上一代建设者的奠基,也需要新一代力量的传承。三位汉族青年勇救维吾尔族溺水女童,不仅展示出兵团促进兵地融合、民族团结各项举措的影响力,也凸显出在兵团精神浸润下成长起来的“90的担当。
  兵地融合、民族团结与新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息息相关。如同当年军垦战士来自五湖四海,这三位怀揣创业梦想的汉族青年也来自不同地方。在这块约占祖国六分之一国土的广袤土地上,多民族世代相依、携手相助,才有了如此美好的家园。
  人的信仰、精神,是在特定环境中被一步步引导树立的。救人青年李培状说,有一次,工地附近刮起了沙尘暴,是当地的维吾尔族群众骑着摩托车,将他们一个一个地送回居住地。
  这种温暖,是人性大爱、民族大爱生出的温暖。在兵团60 余年的艰苦奋斗历程中,这种温暖无处不在。温暖的背后,是新疆波澜壮阔的发展洪流、兵地融合的浓厚氛围、民族团结的雄浑长歌。
  维稳戍边的历史厚重而久远。新的发展征程,需要精神传承,需要使命担当,需要把民族团结、兵地融合的正能量源源不断地传递下去。